

“哥哥,我今天特别开心,这次考试又进步了!”
“妹妹真棒,希望你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好好学习,平时在家多帮帮妈妈,照顾好自己。加油!”
这两条短信并不是来自兄妹,而是东北电力大学“N+n”助学工程团队成员和受助学生的日常互动。
发短信的“哥哥”名叫张琦,是东北电力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同时也是学?!?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 lang="EN-US">N+n”助学工程团队学生负责人。而短信中的“妹妹”,是他所对接的南三道小学的一名六年级学生。
“N+n”助学团队,正是东北电力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帮一个学生成长 给一个家庭希望
2014年9月,家住山东德州农村的张琦考入东北电力大学。入学伊始,他参加了一场宣讲会,第一次接触到了“N+n”助学工程 。他了解到,这项工程无偿为找家教的家长及校内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大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而通过“N+n”助学工程找到家教的同学,在经济可以自给的前提下,自愿每月奉献一个小时家教收入和一个小时时间,用以资助和帮扶吉林市及其周边品学兼优的贫困小学生。从那天起,张琦就成为了这个团队的一员。
据活动的发起人、东北电力大学团委副书记高海涛介绍,“N+n”助学工程是2009年正式推出的?!?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size: 12pt" lang="EN-US">N” 代表自立自强乐于奉献的贫困大学生;“+”代表帮扶;“n”代表品学兼优家境清寒的贫困小学生。助学工程秉承“我自强、我成长、我奉献、我快乐”的理念,实现贫困大学生经济自立、生活自强、感恩社会,同时也对贫困小学生的经济帮扶和智力帮扶。
目前,这项助学工程为500多名贫困大学生提供了800多个助学岗位,为300多名小学生提供智力帮扶近5000小时,为8个孩子提供助学金帮扶近万元,为农民工子女送去文具用品300余套,图书近千册,棉服十余箱。
授人玫瑰有余香 帮扶对子同进步
音音是“N+n”助学工程资助的贫困小学生,父母离异的她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维系她和父母之间的只有每年1000元的生活费。家访过程中,奶奶说音音自从父母离异之后就很少笑了,整个人很压抑,完全没有同龄小朋友的快乐。受到“N+n”助学工程的帮扶的四年来,不管从学习成绩还是精神状态,音音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她开始慢慢融入到集体生活,也越来越愿意笑了。
据了解,受到“N+n”助学工程帮扶的贫困小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成绩平均提升10分,很多学生还做起了班级干部,来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褂械难搅顺踔?,考进了所在中学的特优班。
而贫困大学生在奉献爱心、资助贫困小学生的同时,自己在思想和学习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N+n助学工程开展以来,受到帮扶的大学生获各项荣誉和奖学金计637人次。
栾宁,东北电力大学大四学生,目前已经考取了研究生,是张琦上一任的“N+n”助学团队学生负责人。同样是家境贫寒的他,也是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接触到了“N+n”助学工程,并迅速融入其中。而他和许多团队成员的榜样,就是活动创办时期的学生负责人李晗学姐。
李晗,一个农村贫困单亲家庭的90后女生。从带着100块钱到校报到,她自强自立,随着“N+n”助学工程一起成长,做到供养自己读书同时奉养母亲,成为了一代贫困学子的典范。在校期间,李晗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0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等荣誉,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目前,她已经走向工作岗位,把心中的爱继续向外传递着。
志愿服务在行动 让爱和快乐传递
据了解,目前,东北电力大学青年志愿者总人数已达到一万八千余人,已在全校16个院系设立服务分站,全校80%以上的学生都已经成为注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人均年服务时间47小时。
目前,东北电力大学结合服务内容横向建立了21个专业志愿服务团和14个志愿服务基地,实现了志愿服务团队最优化组合。志愿服务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发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效地提高了志愿服务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资源聚合力和对志愿者的吸引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影响效应和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
“青年建工”社会志愿服务系列行动,“大手牵小手”关爱农民工子弟系列行动,大型赛会行动,尊老敬老、帮孤助残行动,扶贫支教志愿服务行动……十年来,东北电力大学志愿服务共获市级以上集体荣誉近20项,“第二届吉林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第四届“吉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2016年,还被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水利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授予“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目前,东北电力大学还在积极拓展与社区对接的“需求驿站”等项目,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向社会传递着温暖无私的爱,同时,也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师生,感动着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享受着志愿服务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和快乐。(来源:吉林市文明办志工处)